冼星海
冼星海:出生于1905年6月13日,逝世于1945年10月30日,代表作有《黄河大合唱》、《生产大合唱》。
早年经历编辑本段
冼星海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。尽管家庭条件艰苦,但他从小就热爱音乐,常常自学各种乐器,如小提琴、钢琴等。他的音乐才华很快就被周围的人所认可。在北大音乐传习所学习期间,他深受进步思想影响,逐渐树立了革命人生观。九一八事变后,冼星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,宣传救国道理。
作曲生涯编辑本段
1935年回国后,冼星海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。他创作了大量抗日救亡歌曲,如《救国军歌》和《战歌》,并为多部进步影片和话剧谱曲。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,他进行抗日文艺宣传。他随后到达武汉,并参与主持抗战音乐工作。冼星海深入农村、厂矿、学校,向群众教唱抗日歌曲,为动员民众起到了重要的配合作用。期间他创作了著名的抗日歌曲《游击军歌》、《保卫卢沟桥》、《在太行山上》和《到敌人后方去》。
1939年,他作曲作词的《黄河大合唱》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。整部作品气势磅礴,紧密结合了民族气魄、时代精神和大众艺术形式,成为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。在延安期间,冼星海还创作了《生产大合唱》、《三八妇女节歌》、《九一八大合唱》、《打倒汪精卫》等大型作品,以及等许多歌曲。他还发表了多篇音乐论文,探讨中国新音乐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大众化、民族形式等问题。
个人生活编辑本段
在抗日战争期间,冼星海经常四处奔波宣传抗日救国道理。他的生活非常艰苦,常常要忍受饥饿和疲劳的折磨。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理想,用自己的音乐为人民服务。
人物评价编辑本段
冼星海的作品和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评价。他的代表作《黄河大合唱》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,激励了许多青年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。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息,对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产生了巨大的鼓舞作用。在他的领导下,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,并对中国新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。冼星海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伟大作曲家和音乐家,他的形象和作品将永远被铭记在人们的心中。
附件列表
免责声明:锐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、编辑和维护
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,请通过vmeiti@qq.com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。
词条内容仅供参考,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(尤其在法律、医学等领域),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。